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,它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,但对事物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。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不同,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理解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,建构新的经验的过程。它主要有两种观点: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。
个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,学习者通过新、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,来形成、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。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,一方面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,获得了新的意义;另一方面,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的纳入,而得到了一定调整或改组。例如,探究式学习就是个体建构主义的观点在具体教学中的运用。
社会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,学习者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,来建构有关的知识。学习不仅是个体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加工,而且需要学习者进行合作互助。
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包括:
知识观: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,只是一种解释、一种假设,会随着人类的进步不断地被“革命”,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。科学知识并无法归纳世界的法则,而是需要针对具体内容情境进行再创造。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,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,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。
自学观:强调社会互动性,即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。
总的来说,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建构性原则,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,而非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。它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、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,并强调学习的主观性、社会性和情景性。这种理论对于理解学习过程、指导教学实践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