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服务
邢台古稀老太针线纳千层底连邻里情
作者:admin 日期:2015-11-03 浏览

年逾古稀仍拿起针线 纳千层底 连邻里情

u=697205888,1088277334&fm=21&gp=0.jpg


随着时代的变迁,千层底的布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。但在开发区东静庵北街村,有一位75岁的王书芹老人,仍飞针走线,做着土布鞋。

老闺蜜们都知道,她做鞋不是给子孙穿,而是做给街坊邻居和村里的孤寡老人。20余年,她缝制了300多双布鞋,在七里八乡被传为佳话。

霜降已过,天气转冷。开发区东静庵北街村凤春巷里,一处宅院的一棵山里红在瑟瑟的秋风飘下叶子。屋内,75岁的王书芹正戴着老花镜飞针走线,赶制棉鞋。“天儿冷了,尹婶也该换上棉鞋了。”王书芹边做边念叨。她说的“尹婶”名叫尹喜凤,8年来,穿的布鞋一直都是王书芹给做的。

一双鞋 , 一份爱

2007年寒冬,大雪纷飞,出去串门的王书芹在大街上遇到了82岁的尹喜凤。只见她拄着拐杖,一双小脚踩在落雪的地面上。脚上的棉鞋,因穿得时间过长,已经旧的不成样子。“婶子,这么冷的天儿,穿这样的鞋能挡风吗?”“俺这小脚,上哪儿买这样的鞋呀!”

看着尹喜凤远去的背影,王书芹心里涌起一阵酸楚。脚暖心才暖,没有一双合脚、暖和的鞋,老人这冬天咋过呀。

夜深了,王书芹家的灯还亮着。她翻箱倒柜,找出了早些年打得袼褙,重新拿起针线, 做起棉鞋来。以前去世的婆婆会做小脚鞋,自己从没有做过,一时间拿起来针线,不知如何下手,只能凭借记忆一点点摸索。剪鞋样、纳鞋底、套棉花、缝鞋帮…… 一双小脚鞋渐渐有了雏形。最难的,还是鞋尖的地方。小脚鞋的头部较尖,缝制起来比较困难,王书芹就向做过小脚鞋的老人请教经验。晚上坐在灯下,一针一线地 缝制着。

王书芹将做好的新鞋拿到尹喜凤面前,上脚一试,既合脚,又暖和。“这鞋穿在脚上,暖的是心呀!”拉着王书芹的手,老人流下了眼泪。“婶子,你和我婆婆亲如姐妹,这点儿小事不算啥。”

从那以后,王书芹常给老人做鞋,春秋天做单鞋,冬天做棉鞋。如今已过90岁的尹喜凤还在穿她做的鞋,逢人便夸“书芹待俺像娘一样亲”。

纳千层底 , 连邻里情

一双棉鞋让老人流下了眼泪,王书芹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。想到村里老人还有很多,千层底的布鞋既舒适,又养脚,老人们都爱穿,可市面上手工做的布鞋却很难找到。于是,她打起了为街坊邻居、孤寡老人做布鞋的念头。

做一双布鞋要经过好几道工序,首先要打袼褙。王书芹找来废弃的碎布头,用白面熬的浆糊将碎布头裱上纸粘在一块板子上,放在太阳底下晒。照着脚的大小剪好鞋样,几张袼褙合在一起,一针一线地纳鞋底。

一双鞋底,小的要六七百针,大号鞋要一千多针以上。农村有句俗话:一只鞋底能摞开多少粒芝麻,就要穿多少个针绳眼儿。一有空闲,王书芹就坐下来纳鞋底。先用锥子钻眼,再将连着线的细针扎入,一针一线,细细缝制。纳好的鞋底上,针脚密密麻麻,像是蚂蚁布阵。

用上好的黑条绒做成鞋面,一双布鞋就做好了。做这样一双鞋,王书芹要花上四五天的时间。做好的布鞋,送给街坊四邻和孤寡老人。于是,乡亲们都爱叫她“鞋奶奶”。

记者看到王书芹家的一个包袱里装着十余双新布鞋,有棉有单。“这是给王书民老弟做的,听说他儿子也爱穿布鞋,俺就抽空给他俩多做了几双。”记者采访得知,她给这父子俩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布鞋了。

王书芹家的胡同口,围坐着几位晒太阳的老奶奶。听说记者来采访王书芹做布鞋的事儿,大家打开了话匣子。“书芹家的日子并不富裕,但她还是省吃俭用,自掏腰包做鞋,免费送给乡亲们,这不,俺穿了她七八双鞋了。”87岁的村民刘贵珍竖起大拇指。

年逾古稀 , 不放手中针线

对于大家的称赞,王书芹不以为然,“家里困难时,乡亲们没少帮我,给他们做双鞋不算个事儿?”

原本,王书芹家并不富裕。早些年开过饭店,但因“打白条”的太多,饭店最终关了门。婆婆去世时,连下葬的钱也拿不出来,最后还是街坊四邻半天工夫凑够了1000多元。提起当年的事,王书芹眼睛湿润了。

“我和老伴儿生病时,都是乡亲们伸出了温暖的手。三年前,我半夜患脑血栓,村医杨胜华守了半夜,使我恢复健康。这些恩情,就用做布鞋来回报吧,这事儿,家里人都挺支持我的。”

她生活简朴,平时很少买新衣裳,但花钱买做鞋用的布料时,从不含糊。“5块钱一尺的黑条绒, 两尺能做5双,天长日久,花的钱就多了。但钱花在做鞋上,花再多俺也舍得。”乡亲们被她做鞋的善行感动,纷纷为她送来家里的碎布头、旧衣服,还帮她纳鞋 底,做鞋面。老闺蜜们聚在一起做鞋,小院里充满了笑声。

不仅为老人做鞋,她还经常为坐在街上的老人们送坐垫、送蒲团,义务清垃圾、扫大街……如今在东静庵北街村,她乐于助人的故事已传为佳话。